2000公里高速公路路网提前10年全面建成
今年9月30日,渝湘高速黔江至洪安段、渝宜高速云阳至巫山段顺利通车,标志着我市规划的“二环八射”2000公里高速公路路网提前10年全面建成。
从1990年我市首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建设起,20年来,重庆高速公路事业凭借思想解放,大力依靠科技实施建设管理的创新,走出了一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成渝高速是“改”出来的
成渝高速公路,是冒险“擅改”出来的。
重庆与成都之间,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一条老成渝路,这条公路起于成都九眼桥,经四川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重庆荣昌、永川、璧山至石桥铺,全长438公里,全路仅40%符合四级公路标准,等外路占60%,弯多路窄,经常堵车,已严重影响两地交流和经济发展。因此,建一条高速、高效、安全、畅通的公路,成为川渝两地的共识。
最初按照设计,新路修成一条二级路,但考虑到长远发展,当时的市交通局局长胡振业等指挥者与工程技术人员经反复论证,提出“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利用废方,扩宽路基,把二级路改为一级路”的优化设计方案,“将一级路进行封闭,使之变成一条高速公路。”这不但引起激烈争议,还承担了巨大风险。
由于优化方案有前瞻性,得到市人大和市政府的支持。原成渝公路监理部东段代表处工程部主任、现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祖伟说,市政府1991年发文批准了“二改一”:利用废方将路基从12米填筑成24.12米,比建成后再建一条二级路扩建成一级路要节省投资2亿多元,节约土地2700亩,工期比国家计划提前11个月。
1992年1月,四川方面受重庆段的影响和启发,也紧跟着将成都方向170多公里二级路改为一级路。“西南第一路”由此诞生。
“今天看来,它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有力证明改革发展就要敢于冒险,只要对发展有利,这种冒险就是值得的!”李祖伟告诉记者。
后来,修成渝高速路的那批管理者、技术人员大多成为我市高速公路建设的中坚和骨干,他们骨子里特有的创新精神,成为推动重庆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技术创新攻克建管难关
重庆山地和丘陵总面积占94%,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貌导致桥梁隧道众多,“二环八射”2000公里高速公路共有桥梁1420座,隧道187座,其中单洞超过3公里的特长隧道就有36座,有“桥梁之都”、“隧道博物馆”之称。加之地质情况复杂,断层、滑坡、突泥、涌水、溶洞、瓦斯、硫化氢等灾害频发,建设者们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总经理许仁安介绍,除了集团自身加强科研抓质量安全外,还开展了“借脑”运动。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长安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等单位,数十位专家、教授的加入,增强了重庆高速公路建设的科技攻关能力。
经过近20年的实践,高速集团积累了丰富的修建山区高速公路的经验,培养了一支600多人的年轻科技队伍,承担近200项科技项目,累计投入科研经费上亿元。获得诸如大跨径斜拉桥风致振动及抗风措施研究、山区高速公路路基边坡绿化防护设计与技术研究、隧道内沥青路面铺装技术研究、前馈式智能通风系统研究等一系列交通科学技术奖和科技成果奖。
由高速集团建设的“区域管理,联网监控”系统,创建了“多元化投资,一体化管理”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省域内高速公路全路网管理问题,达到了既经济节约,又便捷安全的管理目的。
“腾笼换鸟”创融资奇迹
今年10月,市国资委公布:截至2010年9月,重庆高速集团资产规模达到1043亿元左右。集团投资、融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当年的注册资本20亿元发展到如今的千亿集团,这主要得益于融资理念的转变和举措的创新。
200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我市要提前10年建成“二环八射”2000公里高速公路。这意味着,投资规模将由以往的每年十几亿元陡增到上百亿元,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按照传统建设管理和融资方式,现有的资金无疑是杯水车薪。
李祖伟介绍,为了满足项目大干快上对建设资金的需求,高速集团在着力打造良好信用体系的同时,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单位的支持下,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想,采取“腾笼换鸟”的思路,通过合作建设经营(BOT)、经营权转让等资本运作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引进合作伙伴,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高速集团总经理许仁安说,集团通过积极与开发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单位建立良好资信关系,贷款800多亿元,并大胆引进中铁建等大型企业投资,先后修建了垫忠、遂渝、渝邻等高速公路,积极创新股权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投融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60多亿元,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
李祖伟介绍,当前,全市正在加快推进新千公里高速公路建设步伐,为了加快进度,高速集团又探索出“BOT+EPC”模式,即投资人(或联合体)在以BOT模式基础上对所投资项目承担项目设计、材料采购、施工建设的总承包。该模式已在成渝三通道及沿江高速主城至涪陵段建设中采用,不仅融入资本金18.85亿元、减少或释放负债113亿元,还可节约工程投资,一举多得。
去年,高速集团成功发行企业债28亿元,今年又发行中期票据30亿元,为新项目建设筹集了大量的资本金。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0公里。为了筹集资金,目前,高速集团一方面积极筹备一部分优良资产,争取2012年上市;同时积极与世界银行、国内保险机构、海外基金组织等进行合作,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打一套融资“组合拳”。
体制与管理创新是关键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祖伟说,体制与管理创新,是重庆高速集团快速、稳健发展的关键所在。
据了解,以前我市高速公路融资、建设、管理各自为政,从2001年初开始,重庆高速公路统一管理的模式正式确立———重庆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重庆高速集团前身,简称“高发司”)宣布,结束各公司“诸侯割据”局面,由高发司对全市高速公路的建设、经营、养护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并按照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要求,由旗下的全资、控股、参股子分公司分别管理相应路线的高速公路,负责所管高速公路的筹资、建设、经营和还贷工作,达到了减少管理层次、理顺产权关系、提高运转效率的目标。
管理创新方面,李祖伟介绍,2006年以来,重庆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提前规划了统一的通信、信息数字化、智能化监控等六大支撑技术,搭建了统一的“数字化全路网监控网络”平台,使所有新的高速公路全部满足了监控信息采集与共享的“联网”,还采用相对集中管理的方式,在全市设置主城、万州、黔江3个区域中心,分别管辖区域内的各个路段监控管理站,实施分级管理,从而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管理问题。
在招投标方面,2005年,在市交委的监督、指导下,高速集团创新了招投标管理制度,采用了“合理低价法”,杜绝招投标中可能存在的猫腻行为。该招投标方法既保证了标价合理,又避免了人为操作,被交通部作为招投标工作范本,其他省市纷纷借鉴。
李祖伟介绍,因为制度约束到位和管理措施到位,在上千亿元投资顺利结束时,“二环八射”建设没有出现重大的质量安全事故和经济问题,高速集团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