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两个星期前白沙乐怡度假村(Downtown East)青少年杀人事件之后,武吉班让一带又发生了一起青少年集体持械伤人的暴力事件,七人被砍。连续两起事件,在平静的新加坡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我们的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以笔者之见,犯罪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附带的一个副产品,任何一个社会,无论多么文明、多么安全,都会有犯罪现象的出现。社会大众在震惊之余,倒也不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在此笔者尝试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进行一番解读。文化冲突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索尔斯坦·塞林(Thorsten Sellin)在他的著作《文化冲突与犯罪》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文化冲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规范文化的接触、碰撞而产生的文化对抗现象”,其本质是价值观的冲突。
青少年社群虽然与成人社群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同属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但是,青少年文化与成人社会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在两者发生接触时,冲突就不可避免产生了。
青少年从中学毕业,踏入社会或进入兵营这个半社会,在经历自身被社会化、成人化过程的同时,也在经历生活方式的变迁、交际圈的变迁、思维方式的变迁。这一时期就是青少年文化与成人文化接触的阶段,与单纯的学生文化相比,社会文化纷繁复杂,既包含着美好,也包含了丑陋。这一时期,父母的管束监督已经弱化,老师的耳提面命也已消失,所有的一切只能凭内心的自律,在从他律到自律这个过渡路途上,一些青少年容易迷失方向。
同时,社会文化中包含的极度高压的竞争也与学生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学生文化尽管也包含竞争,但并不直接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学校的各种压力并不直接转化为生活压力,且学生对学校有一定的归属感。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都会缓解学生的各种压力。而成人社会则以激烈竞争决定人的生活,这就让不少青少年在离开原来单纯的生活学习环境后,面临这种新选择时显得茫然,导致对社会缺少归属感;而这时属于同一亚文化背景的朋友,就会弥补这种缺憾,形成朋友群,这样的朋友群极易出现行为的失范和出轨。
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冲突
由于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渐入人心、慢热的过程,而青少年又对主流教育拥有本能的排斥,这样就使主流教育常常事倍功半。与此同时,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亚文化,却以简单直观的方式刺激青少年的眼球,冲击他们的大脑。与资讯科技流行前的世代相比,科技的便捷和自由,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导致错误的信息更易流传,青少年对资讯科技的生存依赖,使他们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更大。
再来是家庭文化自身包含的亚文化因子。家庭文化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离异、死亡或经常吵闹等存在问题的家庭,孩子会因为爱的缺乏,产生认知缺陷和情感障碍;不少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只会运用充满暴力强制或溺爱娇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其后果是培植起青少年暴戾、冲动、破坏的欲望。
青少年有异于懵懂的儿童,也有异于思维定式的成人,其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这种观念尚未完全成型,随时可能受到其他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他们具备一定判断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成熟。因此,对青少年的犯罪预防,我们可以选择进行文化干预,即对青少年文化的产生、发展、变异过程进行一种管理和疏导。同时,对青少年开展社会化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加强步入社会前的心理疏导,加强挫折教育,学会正确应对社会生存压力,使青少年对社会和个人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