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寻找新能量:三洋的进化论

2010-11-8
 

      不同于一般日本受访者的拘谨,吉井重治有着欧美风格的开放与达观——加入三洋之前,他主要的职业生涯就是在可口可乐的日本子公司度过的。在吉井重治看来,重组后的三洋能源业务,将给这家传统的日本企业注入新的能量。

       吉井重治是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常务执行董事、法务本部部长兼知识产权本部部长。作为三洋在法务方面的最高负责人,其亲身参与了三洋其后在资本层面的众多事宜:2006年3月,为应对财务状况的恶化,三洋被迫向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大和证券SMBC公司和高盛定向增发优先股,筹集3000亿日元(合25.64亿美元);2008年,高盛和大和证券为筹措资金,开始寻找股权的买家,三洋陆续和各路买家接触;待松下收购的意向确立,两家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协调财务、法务以及整合的相关事宜。

      多元化裹足

      三洋目前是全球唯一的、在太阳能和锂电池两个领域同时具备领先技术的公司,其在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也正是该公司的核心价值所在。遗憾的是,此前,三洋始终未能将其技术实力转化为优秀的财务业绩。以过去5年为例,在光伏和锂电池领域,相当部分公司挣得盆满钵满,而三洋除了2008财年略有盈余,其余年份一直处于亏损狂态。

      三洋多元化的业务布局,此前一直被认为是阻碍其在新能源领域发展的重要原因。以2010年财报为例,三洋的业务分为能源(Energy)、电子设备(Electronic Device)、数字系统(Digital System)、商用事业(Commercial BusinESs)以及消费电子(Consumer Electronics)等6大部分,其中,能源板块盈利能力最强,贡献238.49亿日元的营业利润,不过,其销售占比也不过25%,而其他板块的盈利性都较为薄弱,三洋2010财年现在的营业利润率仅为2%,过去五年中,最高为3.8%。

       三洋部分传统制造业务,不仅无法贡献利润和现金流,且又牵扯了公司大量的资源,此前包括三洋外部的股东在内,一直有着这样的声音,将三洋竞争力不佳的业务剥离出去。然而,这种简单出售处置的行为,不仅很难为日本公司的传统文化所接受,且在工会层面也会遭遇到重大的阻力。即便在出售三洋股权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公司的完整性也是管理层考量的重要议题。

       三洋也曾经尝试各种方式挽救该部分业务,比如,2006年海尔与三洋的深度合作,成立海尔三洋电器株式会社,三洋原冰箱开发团队整体进入新的合资公司,最大的冰箱工厂也同时转让给了海尔,将冰箱生产业务外包将由海尔贴牌生产,这种举措让三洋的白电业务在日本市场由亏损转为盈余,却无力支持公司的长远发展。

      据吉井重治透露,高盛等股东出售股权的消息一出,包括欧美、韩国等在内的很多企业都对三洋表示了浓厚兴趣,然而,考虑到日本产业的安全性、业务的协同性等,松下成了最佳选择。历史上松下和三洋两大日资家电巨头一直渊源颇深,三洋创始人井植岁男是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妻子的弟弟,而在松下幸之助创立松下电器时,井植岁男也是合伙创办人之一。一个有趣的细节是,走出了大阪守口车站,往右走600米是松下,左手走300米就是三洋。“两个公司的工会也一直保留着很好的关系,而工会在合并过程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吉井重治补充说。

      在纳入松下集团之后,在能源的业务线将保留“三洋”品牌,这样一来,一方面,双方家电业务实现重组,在全球范围内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三洋”品牌下的能源领域的业务也将获得更多的资源。

     “发展能源非常需要资金,而松下则具备强大的现金流,在加入松下之后,三洋将获得更大的财力支持。”吉井重治说。参考两个公司2009财年的报表(三洋的财报在2009年12月合并进入松下的合并报表),松下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9738.67亿日元,流动比率约为1.6,而三洋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193.93亿日元,流动比例为1.3。

      新能源加码

      10月22日,三洋电机位于兵库县加西市的“加西绿色能源工业园区”开工投产,其主要产品为市场追捧的环保型车用锂电池,目前月产量为100万节,三洋电机计划在2015年将其产能扩张10倍,达到月产量1000万节的水平。

       除了重要的制造基地之外,“加西绿色能源工业园区”还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展示三洋“家庭、大楼、城市三位一体能源解决方案”,是其能源技术的试验场。加西工业园引进了三洋自产的具有行业最高转换效率的1MW太阳能发电系统、锂离子电池1.5MWh蓄电系统,以及对各种节能设备进行控制的能源管理系统(EMS),从“创能”、“蓄能”、“节能”三个环节,构建了一个智慧型的能源系统。该能源系统将为工厂运营节约25%的常规能源消耗,每年减少2480吨CO2排放。

       据三洋电机董事长兼社长佐野精一郎透露,为了部分绿色能源设施,三洋总计投入50亿日元,而其所能节约的效益并不能完全覆盖前期投入的成本。根据三洋发布的财报,2010财年(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三洋的营业利润仅为322.82亿日元,亏损额487.89亿日元。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加西工厂是三洋树立的一个昂贵“样板”,为客户、公众推广展示。

        这个“样板”昭示着三洋在能源领域新的战略意图。据三洋电机副社长本间充介绍,该能源系统不仅采用了EMS技术和平衡电流充电技术(该技术可有效连接太阳能发电和蓄电系统,提高直流电流的利用效率),而能源系统方面的“重头戏”是其锂蓄电系统。

       加西工厂的蓄电系统由31万节圆筒形18650锂离子电池构成,蓄电容量合计约1520kWh,相当日本150户普通家庭每日耗电量,规模目前为全球最大。构建该系统的难度在于,“需要根据30万个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正确把握电池状态,进行优化充放电控制,这个控制过程非常困难,开发过程花费了很长时间。”本间充解释说。

       技术攻坚的同时,本间充也毫不掩饰三洋推进商业化的雄心,加西蓄电系统采用的是18650型号的电池,“之所以采用18650,是因为全世界有很多企业都在生产这种电池,价格合理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我们的着眼点在于,使用锂离子电池逐步替代目前的蓄电系统中广泛使用的铅电池,以便减少使用数量,提高成本表现,实现更高的经济合理性。”本间充说。

       目前,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成为全球的投资热点。然而,其电源的不稳定性始终是困扰这些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而蓄电技术则有助于缓解难点。以加西工厂为例,其蓄电系统不仅能将剩余的太阳能电力进行储量,而且将深夜用电低谷的电力储存起来,还能降降低电网在用电峰值时期的负荷。

       据三洋自身的调研,在采用锂离子电池的大型蓄电系统市场上,预计在2015年全球市场将达到1兆日元,2020年达2兆日元以上的市场规模,而三洋的目标则是在2015年获得全球一成的份额,达到1500亿日元的销售规模。“在这种市场预测下,本公司将这种大型蓄电事业作为太阳能、车用和民用二次电池等能源事业上的第四大支柱。”佐野精一郎在公开演讲中表示。

        而商业大型蓄电池商业化的主要用途将包括:风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大量引进的电力事业;手机基站的备用电源;楼宇、学校、商业设施、住宅的深夜电力储能应用;应急电源保证;自行车汽车停车场的太阳能应用等方面。本间充预计,10年后锂离子蓄电系统可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给普通家庭,而车用锂电池系统的成本也将在5到10年后大幅降低,具备大规模普及的条件。

       资源整合

       如今,无论是太阳能还是蓄电池的商业化,三洋都有一系列的布局。但眼下需要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傍”着松下,获得更多的资源。

       2008年,松下以约6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三洋电机70%的股权。2010年的7月29日,松下又追加了4000亿日元的投资,目前,松下持有三洋电机80%的股份。从明年4月1日开始,三洋电机将完全并入松下集团,成为松下的全资子公司。

        除了资本方面的动作,三洋的能源解决方案业务也能整合松下集团的相关技术。以加西的产业园为例,除了太阳能发电系统、蓄电系统和这样的自有设备之外,还导入了通过直流(DC)方式为建筑物内部供电的“DC配电”以及部分直流驱动的计算机和LED照明设施,其中的DC配电和LED照明就是由松下电工提供。目前,松下掌门人大坪文雄确立了在2018年集团100周年之际“全球电子业NO.1环境创新企业”的目标,其中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等三洋旗下优势业务都将是增长的重点。

        吉井重治毫不讳言,日本制造目前正受到中国和韩国企业来自技术和成本的双重挑战,“像三星、比亚迪的技术提升能力非常快,彼此在技术层面的差距越来越小”,因此,包括整合后的松下和三洋,商业模式的突破依然是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鲜明的事例是,当记者询问三洋太阳能事业的负责人,如何看待中国光伏企业激进的扩产计划时,其回答是“他们的计划令人畏惧,中国企业是一种威胁,我们无法和奉行低价战略的厂商展开竞争,只把像无锡尚德这样的品牌企业视作竞争对手。”

      “无论松下还是三洋,都形成了一个共识,未来像家电这种单纯产品制造的模式,盈利性越来越差,未来的挑战在于,就是如何将优势技术实现整合,形成综合化的解决方案。”吉井重治说。

        在加西工厂,三洋电机就结合了太阳能发电、锂蓄电系统、节能领域的技术,“创能”、“蓄能”、“节能”三位一体,打造了一个“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不过,在实现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三洋的能源业务是否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快行动,回应日渐生猛后来者的挑战,依然是未知数。

 

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