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改名”出增长 是无知还是无耻?

2010-12-6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武汉的专家们夜不梦寐,激动的心颤抖的手,估出了“襄”变“阳”,可生出千万元的经济增长。

   看过报道,笔者曾一度“欢欣鼓舞”,专家的水平就是高,一字值千金。好端端的一个地名,如今“推敲”定一个“阳”字,就能够让“阳痿”的地方经济,突然间“坚挺”起来,走上GDP猛长的道路,煞是“高大威猛”的样子,多令人羡慕的事情。

  也许,我们在邓小平当政的年代,确实吃过太多改革开放的甜头,国家经济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步步攀升,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人民生活也如“倒吃甘蔗----节节甜”。后来,许多地方都念念不忘“改”的好处,时时牢记“改”的妙处,一时间呈现了上面改、下面也改,机关改、企业也改,系统改、部门也改的“欣欣向荣”景象,似乎不改就是保守、不改就是停滞不前。

  于是乎,一些机关改革了,人少了不久又“膨胀”,权力更加集中;一些企业改制了,简单到“一卖了之”,大多数工人“被剥夺”饭碗,富裕成极少数;一些单位改变了,分分合合,利益平衡下,造就新的垄断;一些法律改善了,颁布新规新法,条文却在“打架”…… 我们不是说一成不变就是好,但改要有实效、要有必要、要有急需,并非什么都是“一改就好”、“一改就灵”。事实上,确实有些“改”,不光未见好转,反而越来越糟。

  就拿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一事来说,何以改名就有如此大的经济效益?且看看专家的解读:城市更名后,各级机关、人民团体等社会机构的招牌、公章、财务章、文件头、信封、信纸、票据、证件、营业执照等,以及个人名片等,都不得不“以旧换新”。这就给印刷业、制证制牌业带来新的千万元增长。笔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改名是借“文化底蕴”之名,行想方设法“创收”之实。

  可惜的是,这样的改名,若能够带来如此高的效益、创造如此好的效果,何必还需要那么多的劳动者做啥?试想,要是领导在办公室“大笔一挥”,专家在会议室“深入研究”,就能够提升GDP数字、增长经济指标,确实没有必要养那么多“闲人”,怕只怕这种“先进”做法,一旦“蔚然成风”,“下岗”热又将普遍刮起强劲“旋风”,也不知我们的“饭碗”将何处安放存身?

  可怜的是,如此的做法,早已被事实证明了是终将以失败告终的“一场游戏一场梦”。前些年,曾经不少地方“玩过”“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游戏”,收益的是个别官员“青云直上”,留下的是“灌水”的GDP,坑害的是一方百姓。后来,中央领导高瞻远瞩,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堵死了他们的“直升飞机式”“升官梦”。

  可叹的是,如今又有些地方,把“改”的“衣钵”稍加“包装”,重新投放“市场”,幻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旦这样的“美梦成真”,既然改名能够“致富”,可以“助长”,那其他地方会不会也学“榜样”赶“先进”,掀起一个更大规模的“改名”热潮?若是这样,笔者担心国务院很忙碌----审批更名,地方官员很开心----经济增长;老百姓很无奈----找不到故乡……

  发展靠“估”、增长靠“改”,这是怎样的思维,这是怎样的思路?我们不得而知,也难以拥有“钻入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悟空”那般能耐。但我们知道,文字游戏玩不出大发展,更名把戏变不了新增长。我们承认,大多数专家是行家,但不可否认,有些专家是“砖家”。依赖苦思冥想,闭门造车,企图“妙笔生花”,却可能搬起石头往自己脚上砸。正如,“尽信书不如无书”一样,尽信专家不如兼听“杂家”(群众虽说议论纷杂,却能集思广益)。因为,只是更名的提议,在可期待的经济收入中,皆是牺牲了群众方便、损害了百姓利益的前提下取得的,不说属卑鄙行径,也是无耻之举。

  传承文化没有错,需要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来保障;城市更名也无可厚非,需要有良好的群众利益作前提。任何只图一时之“热闹”的决策,显然是短视短效的决定;任何只图眼前经济的提升,显然是背离了科学发展的原则。改,只能越改越好、越改越实。对于改来改去,并没有实现群众受益、百姓受惠的,还是少“折腾”为好。何必用“改”的名义,“拉大旗作虎皮”,其结果未必能够如愿以偿。

  毕竟改名,只是换个叫法,改不了天、换不了地,“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实在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兴师动众做些徒有虚名的事情,在“欢天喜地”背后,默默承受压力与不便的,别忘了还是广大城市居民。政府行为,若是脱离了群众基础,伤害百姓利益,那怕是真的有增长,又有何益?

  我们想奉劝一些地方官员,若是有这样的精力、有这般的水平,还是多考量怎么样实实在在多做实事多办好事吧。解决些群众最需要解决的民生困难,处理些百姓高度关注的民心问题,方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比折腾改名的事情要好上千百倍。

 

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