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企业缘何轻易被揪“小辫子”

2011-2-18
 
    “小辫子”主要指的是企业的负面信息。梳理公开信息可以发现,企业的负面信息主要有三类:企业发展中的违法、违规之举,产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缺失等。其中,尤以后二者居多。从这一角度观察,“勒索门”阴影之下,中国的企业(包括知名企业)和企业家们是不是应该反思,缘何轻易就被抓住“小辫子”?

  从新年的1月5日央视曝光315消费电子投诉网借网友投诉勒索企业,到315消费电子投诉网和其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商会“辟谣”,再到1月17日央视批驳“穿着行业协会的外衣借机谋利”,315消费电子投诉网“勒索门”持续发酵。

  究竟事实怎样,结果如何,不敢妄自判断,相信届时自有结论。

  不过,一个常识是,敲诈也好、勒索也罢,大约是需要些本钱的。对勒索者而言,所谓“本钱”通常是抓住了被勒索者的“短处”,揪住了被勒索者的“小辫子”。否则被勒索者又岂会乖乖就范?

  具体到企业,“小辫子”主要指的是企业的负面信息。梳理公开信息可以发现,企业的负面信息主要有三类:企业发展中的违法、违规之举,产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缺失等。

  其中,尤以后二者居多。从这一角度观察,“勒索门”阴影之下,中国的企业(包括知名企业)和企业家们是不是应该反思,缘何轻易就被抓住“小辫子”?

  现实是,中国企业的“小辫子”似乎太多了。改革开放至今,消费欺诈、消费纠纷绵延不绝。从十几年前的王海横空出世,到温家宝总理呼吁“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足以说明问题。“顾客就是上帝”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对很多企业来说,依然只是停留在口号的层面。

  中国企业多年来的惯性思维是“重数量、轻质量”,“重销售、轻售后”。近年来这一思维虽有所扭转,但要么“认识到位制度不到位,制度到位执行不到位”,要么“意识到位技术不到位,技术到位管理不到位”——归根结底还是企业对消费者的重视程度不够。

  简单的逻辑是,倘若售后服务能真正与产品销售被同等重视的话,消费者还会有那么多的投诉么?

  企业永远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从消费者维权路径来看,一般来说,当消费者遇到质量问题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其第一选择不会是找消费者协会,也不会拨打“12315”,更不会找媒体投诉,而是首先找到卖场或者企业。

  只有当卖场或者企业不能解决问题或者无法令消费者满意的情况下,消费者才会找消费者协会,才会拨打“12315”;而如果消协和“12315”仍无法解决问题,消费者才会转而向媒体、网站等投诉。

  遗憾的是,很多企业面对消费者的维权不是积极去协调安抚、设法解决,而是装聋作哑、装傻充愣,能拖则拖,能瞒则瞒,甚至充“大尾巴狼”,态度蛮横,气焰嚣张。

  也许,这些企业仰仗的是所谓的“强大的公关能力”。几年前,某品牌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被媒体曝光,其不惜血本、耗资几千万元“成功封锁”了绝大多数负面报道,之后这一案例居然被业界誉为“最完美的危机公关案例之一”。

  令人叹息的“功夫在诗外”。如果这几千万元用在产品质量研发和售后服务上又将如何?

  “公关”和妥善解决消费者的问题之间对比,哪个成本更高?冷暖自知。但不惜血本“公关”折射出的却是企业的价值取向问题。

  态度决定一切。“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老生常谈了。但对企业来说,要想不被别人揪住“小辫子”,治本之策却也只能是通过过硬的产品质量,用心的售后服务打造自己的口碑与品牌,自己剪掉自己的“小辫子”。除此,别无捷径。

  时代不同了。中国消费者从过去追求“物美价廉”到今天追求“高性价比”,与时代变迁同步的是消费主题的变迁。

  而不变的是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追求——质量可靠的产品,售后温馨的服务,就这么简单。

  消费者呼唤有责任心的企业。
 

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