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公司治理案例:"猴王"变空壳

2008-4-8
 

    1993年,猴王焊接股份公司从猴王集团中"剥离"出去,改组为猴王股份公司上市,猴王集团公司成为猴王股份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此次资产重组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剥离",猴王集团和猴王股份从未在人员、资产和财务上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分开剥离。这也就为后来的猴王集团破产以及猴王股份演变为"空壳"公司埋下了祸根。
    猴王股份公司上市以来,经营状况江河日下,1999年开始出现亏损,财务报表也显示出不同寻常的高额应收账款和长期负债。当初的一块优质资产沦落到如此凄惨境地,而公司过去披露的信息根本无法自圆其说,怎不让人疑窦丛生?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猴王公司不得不在2000年6月15日公布了其与集团公司的债务往来:自1994年以来,借贷给猴王集团的长期借款高达8.91亿元,到目前为止未还款数额为5.9亿;自1998年4月以来,为集团公司及其下属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金额45862.4万元,由于日前猴王集团突然宣告破产,将有近3亿元的担保金额血本无归。这两项数额累计达近9亿元。而根据猴王公司2000年度中期报告的数据,猴王公司的总资产总共才93408万元。也就是说,随着猴王集团的破产,猴王股份已经变成了一家空壳公司,几乎没有什么净资产可言了。广大中小股东此时才方知真相,连呼"中计"?quot;阴谋"。
        从实质意义上讲,无论是猴王公司的董事会,还是其经营管理层,都只是猴王集团的一个"橡皮图章",公司经营决策权以及激励、监督权都掌握在集团公司手中。二者在人员、资产以及财务上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为猴王集团恶意控制股份公司创造了条件。猴王集团本身企业负担重、创利能力差,只能指望上市公司猴王股份不断为其输血。如此一来,不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将猴王股份广大中小股东的命运捆绑到了与其并无直接联系的猴王集团的滚滚下坠的车轮上。猴王集团经营不善,无以为继,只好鲸吞猴王股份的资产,自然严重的损害着猴王股份的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
        猴王集团和股份公司的不正当关联交易,仅有一个"橡皮图章"式的董事会还远远不够,只有避开证监会和广大利益相关者(尤其是猴王股份的广大中小股东)的监督,才会实现上述的恶意控制行为。那么猴王集团及猴王股份又是怎么做的呢?

2000年8月份,猴王集团就开始秘密着手一系列破产准备工作。
2001年1月9日,猴王集团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同意企业申请破产。
1月11日猴王集团主管部门--宜昌市经贸委同意猴王集团申请破产。
1月18日猴王集团正式向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2月27日猴王集团破产案开庭审理,猴王集团宣告破产。直至当日,《湖北日报》才用小篇幅文章予以了报道。
2月28日,猴王A(0535)发布董事会公告,称公司原第一大股东猴王集团已宣告破产,公司巨额债务面临严重坏帐风险。

        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猴王股份的广大中小股东并不知晓内情,因为公司从未发布正式消息披露此事。而在此期间,财政部批准猴王集团所持有的全部猴王A国家股7234.9924万股无偿变更为宜昌市夷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持有。其根本用意在于避免猴王集团的破产而带来的国有资产的流失,可广大中小股东却被蒙蔽其中,他们的资产在白白的流失却无人保护。

        思考:猴王集团破产,猴王股份公司变成空壳,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将国有资产中的优质部分剥离上市,本不失为搞活国有企业的一条颇具前景的道路,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猴王案例中,我们没有看到实质意义上的资产重组剥离,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之间不正常的关联关系,导致了公司治理机制的残缺和失效。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如何防止集团公司对上市公司的恶意控制?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何得到保证?如何在制度上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行为?

 

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