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产融结合”的算盘打得响吗?
2009-10-22


陆磊:如若无法保证能够防范风险,则不应“瞎搞”

  【背景】2009年,中石油加快金融业布局

  2009年4月,中石油收购了克拉玛依商业银行,并将其更名为昆仑银行;7月1日,中石油收购宁波金港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并将其更名为昆仑信托,正式挂牌。还有消息称,中石油正在就与重庆银行联合发起设立一家注册资本为60亿元的大型金融租赁公司展开协商,该公司拟于年内挂牌成立。如若上述项目顺利完成,中石油将形成同时拥有银行、信托、金融租赁等社会化金融板块的框架,真正实现打造金融帝国的梦想。

  这一系列运作都是在国资委的鼓励下推进的。面对众多央企在投资金融衍生品时接连巨亏的事实,国务院国资委一方面向相关企业连续发警告、划“红线”,一方面鼓励一些超大规模的央企利用金融市场机会,“打造金融控股体系”,开展“产融结合”。于是,除了中石油,还有几家央企也跃跃欲试,打算把“产融结合”进行到底。

  据了解,国内大约有80家企业集团独立组建财务公司。许多大型企业集团虽然“产融结合”发展迅速,但多数是依托其下属的财务公司开展业务。然而,银监会认为,企业集团将财务公司作为金融股权投资的平台,是对监管的背离。因此,有必要将财务公司升格为金融控股公司。而按照国资委的解释,大型企业走“产融结合”的道路是“大势所趋”,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不但更专业,也更有利于风险责任承担。

  如何评价大型国有垄断工业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向呢?大型产业集团控股金融机构,可以为双方带来哪些收益?可能产生哪些风险?中国大型产业集团的“产融结合”之路应该如何走?

  《财经》特约经济学家、联合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磊认为,“产融结合”是一个发展方向,但也极可能蕴含着高度的金融风险。因此,在“产融结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精细的安排,切实建起产业和金融的防火墙,来遏制产业集团“一股独大”的操纵局面。如若无法保证能够防范风险,则不应“瞎搞”。

  陆磊认为,具体而言,微观层面要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董事会的决策来操作。最好要实现公开上市,面向大量的中小投资者,通过信息披露、独立董事、外部审计等,防止“产融结合”的负面影响。

  他还认为,如果有关部门允许大型产业集团控股金融机构,那就不应该事实上仅限于国有大型产业集团,这一领域还应该向民营经济开放。金融部门必须依托有生命力的产业,才能通过资源配置促使产业部门升级换代,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目前,很多人担心“产融结合”会出现类似德隆集团关联融资那样的风险。对此,陆磊认为,类似的教训自然应该是刻骨铭心的。德隆集团之所以会出现风险,是因为德隆不突出自身的主营工业业务,而是试图以金融业作为主营业务,试图通过商业银行或信托来融资,为自己在二级市场上操作融资。

  当然,中石油控股金融机构与德隆集团有所不同。中石油集团的主营工业业务还是突出的,它至少到目前还不具备实施关联融资的动力,因为其现金流是充裕的,而且可以通过集团内部的财务公司进行资金调剂。即便不参股或控股金融机构,中石油这样的大型产业集团获得外源融资的可能性,也比一般中小企业或非国有控股企业大得多。

  虽然目前看,大型工业企业集团不太会出现通过控股金融机构来实施自我融资的情况,但陆磊担心,如果是消费品企业集团控股金融机构,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汽车、房地产等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