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帮老乡找工作 现在劝人回家发展
2011-2-18 |
||
李兴清最近很忙,每天,他都会接到几个电话,无一例外都是问他要工人。“我手里现在也没人,现在到处都缺人。”他对着电话重复的一直是这句话。 作为金堂县劳动保障局驻粤就业社保服务站的站长,李兴清见证了这个服务站数年间的职能转变:从最初为工人联系工作,到现在的劳动维权,回乡农民工社保转接等。 当然,服务站目前主要的职能则是:向在外地务工的四川农民工宣传金堂,希望他们能回家乡就业创业。“以前农民工像根草,现在像块宝啊。”他感慨说。 A 一本失业登记册 在这里没有农民工会失业 广东东莞市东城中路,金堂县劳动保障局驻粤就业社保服务站办公室,李兴清翻开唯一的一本失业登记册,上面一片空白。 “在这里,几乎没有农民工会失业,企业抢人都来不及。”他说。去年7月1日,就业服务站成立以来,他就做了这本登记册,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登记过。 在服务站设立之前,金堂县在东莞也派有专人,负责农民工的工作联系,就业保障等。李兴清的电脑里,存有数百家当地企业管理人员的联系方式,他回忆起几年前的工作内容:“向各个厂派发名片,厂家一旦有用人需求,我们就将这些信息传达给需要找工作的农民工。让来东莞务工的家乡人,尽快找到工作。” 形势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现在,一般都是厂家主动联系我们,向我们要人。”李兴清翻看着手机说,几乎每天都有几个电话打过来,希望服务站能为其提供工人。“一张口就要几百人的厂,不在少数。” 在西部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就业服务站的工作职能开始向另一方转变:宣传家乡,希望在东莞的金堂籍工人回乡就业创业。 B 一句表达意愿的话 农民工回乡就业、回乡创业 李兴清的工作需要经常和在东莞务工的农民工接触,他需要了解目前在粤的农民工面临怎样的问题,并尽力为其解决。 在多次与农民工的接触中,李兴清都提到了同一个话题:回乡就业、回乡创业。 这种意图的表达是隐晦的。“肯定不能当着东莞企业的面提,都是熟人。你把人都叫回去了,他们厂怎么开工?”他说。 当与工人单独相处时,李兴清会向他们宣传家乡就业的优势,告诉他们县里招商引资的一些优惠政策。一些回乡就业或创业的成功典型也被他多次提起。“现在金堂发展迅速,好多有经验有技术的人回去都当老板了。”他说。 李兴清也会竭力解决回乡就业创业工人的后顾之忧。“比如工人在东莞上班,厂里给他买了社保。他回去就业后,我们会帮助他把社保转接工作做好。” 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工人的待遇也不断提高,这让李兴清在向工人宣传时有了底气。“在外面打工,一个月就多拿两三百块,消费还高,不如就在家乡打工,还能够照顾家里。” 李兴清说,现在他不仅希望金堂籍的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只要是他遇到的在外地的四川籍农民工,他也会努力劝其回乡。“家乡都发展起来了,还跑那么远打工干什么啊?” C 一个专题形象广告 在外务工人员政府邀请回乡建设 在吸引外地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上,政府也做了诸多工作。 2010年12月6日,金堂县在东莞日报上,做了整版的金堂专题形象广告。这篇名为《天府山水田园城市——金堂》的专题文章,介绍了金堂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还介绍了金堂县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优惠条件,除了专门兴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集中创业居住区外,对在“回乡创业示范区”从事个体经营、兴办企业的业主,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均给予优惠和扶持。 “说得很明白了,就是希望在外地务工的金堂人回来工作。”李兴清说,当时刊登这个专题文章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招商引资,另一个是吸引外地务工人员回家乡。 去年12月,李兴清陪同金堂县委县政府的相关领导,一起去看望在东莞的务工人员。李兴清向见到的每一位农民工发了一封信,这封由县委县政府名义发出的信,热情地邀请在外务工人员回家乡建设。 李兴清将这种努力称为“双管齐下”。“我在东莞宣传金堂,希望在外务工人员回去建设家乡;后方政府也积极创造条件,欢迎返乡建设人员。” D 一万多人的统计数字 近半金堂籍工人已返乡就业 东莞厚街素有“小金堂”之称,有资料显示,在厚街务工的金堂人,超过3万。 但在李兴清看来,这个数据已经不符合现状了。他的电脑里有在厚街务工的金堂籍工人的统计数字。这份不完全的统计显示,有4000多名金堂人仍在厚街。“这个数据尚未统计完全,但我估计,在厚街的金堂务工人员,应该在一万多人的样子。” 李兴清说,最近两年,许多在外务工人员重回家乡。“最近两年,在东莞务工的金堂人,大约有40%以上回到家乡就业或创业。今年春节的数据尚无法统计,许多工人习惯在过完元宵节后回来工作,但目前来看,春节后选择留在家乡的人,依然不在少数。” “农民工最实际,哪儿赚钱就留哪儿。”李兴清算了一笔账,在东莞,一名鞋厂普工的待遇约为1800-2500元,而如果在四川,鞋厂普工也能拿到1500-1800元。“工资虽然要少几百元,但离家更近,消费也更低,能存下来的钱差不多。” 下午,李兴清又接到东莞一家工厂的要人电话。“我手头上也没有,现在到处都缺人。”他无奈地回答。 挂断电话,他感叹道:“以前农民工像根草,现在真是个宝啊。” □对话金堂县驻粤服务站办公室李兴清 对农民工吸引力来自家乡经济发展 记者:服务站从最初的给东莞企业介绍农民工,到现在希望农民工回乡发展,你认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李兴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乡经济的发展是关键性的。如果家乡经济没有发展,农民工回去赚不了钱,我们即使说破嘴,他们也不会回去的。另外,相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完善也是一定的原因。现在农民工回去发展,劳动权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社保一应齐全。 记者:你所接触的金堂籍农民工中,愿意回家乡发展的多,还是愿意留在东莞的多? 李兴清:这两年愿意回家乡发展的更多。很多人有回乡的意愿,但仍然留在东莞。这是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在积累资金,而一些人在等待更好的时机,还有一些人可能在等待家乡能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另外,也有一些务工者,由于在东莞生活了很多年,形成了固定的人际圈子,熟了,不愿意走。 □东莞直击 等了一天,才招到一个工人 昨日下午,东莞厚街镇三和人才市场。门外的空地上,各类企业的招工信息铺天盖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来寻找工作的人却寥寥无几。整个人才市场显得冷冷清清,仅有几名年轻人不时在大厅走动,查看最新的招工信息,但都是看的多,问的少。 从用工需求来看,鞋厂、电子厂、玩具厂的普工需求很大,一次性缺口在数十甚至数百的企业不在少数。 市场安置专员黎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他认为,用工荒在元宵节后会得到缓解。“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很多务工者还没返回。过了元宵节,这种情况要好得多。” 在前日厚街的鞋业专场招聘会上,众多企业共推出约1万个空缺岗位,但前来应聘者却仅有3000余人。 为了吸引求职者,许多企业都直接将工资待遇醒目地标记在招聘海报上,一家鞋厂招聘人员用毛笔在红色的海报上,写上大大的“计件,每小时6元,包吃住”,但收效甚微。 “等了一天,才招到一个工人。”这名招聘人员搓着手说。 □专家访谈 当前“用工荒”很像30年前的香港 据广州日报报道,随着富士康等企业大举内迁成都、郑州、武汉等地,四川等地开始与珠三角抢工,珠三角“用工荒”现象加剧。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刘江华接受记者专访时称,当前珠三角的情况,很像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的翻版。 刘江华说,“用工荒”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质上是工资水平的问题。当前珠三角的情况,很像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的翻版。当时,这些加工产业在香港已没有盈利空间,正好赶上内地改革开放,香港的加工产业于是纷纷内迁珠三角。现在珠三角的这些鞋厂、制衣厂、电子厂等传统加工企业要么转移到内地或越南去,要么自行关闭。 |